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应用状况分析
11430
2022-11-07 08:46:27
王美英常佳李朝晖 新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风险管理作为首要原则,贯穿医疗器械监管全过程。针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国家有关部门持续强化YY/T03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以下简称YY/T0316)及相关标准,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有效性,为医疗器械监管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nb...
王美英 常佳 李朝晖
新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风险管理作为首要原则,贯穿医疗器械监管全过程。针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国家有关部门持续强化YY/T 0316《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以下简称YY/T 0316)及相关标准,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有效性,为医疗器械监管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应用推动医疗器械领域发生深刻变革,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由此引发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加,为医疗器械监管带来挑战。监管部门和相关企业有必要从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的多个维度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风险,充分发挥YY/T 0316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为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风险管理是器械监管的重要要求
我国明确规定了医疗器械上市前许可环节的风险管理要求。根据《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备案应当遵循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申请备案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和申请注册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时均需要提交产品风险分析资料。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以下简称器审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指导原则,旨在指导企业提交产品注册资料。笔者统计发现,自YY/T 0316—2016实施以来,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器审中心发布指导原则共计321项,其中涉及、引用YY/T 0316的指导原则共计225项,该标准引用率达70%。从标准支撑法规的角度来说,YY/T 0316的引用率较高,申请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备案时需要提交的风险分析资料均需要符合YY/T 0316的要求。
我国对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环节也明确提出风险管理要求。《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应当制定上市后研究和风险管控计划并保证有效实施。YY/T 0316明确,风险管理计划制定应覆盖医疗器械上市后阶段,并要求建立实施医疗器械有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评审机制,确保医疗器械上市后的安全隐患可以被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效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不良事件监测是上市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已上市医疗器械的科学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对上市医疗器械安全性进行持续研究,按要求撰写定期风险评价报告。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市场上首次出现的高风险植入物等医疗器械,在上市前临床评价中很难确认产品的远期疗效和风险,上市后可能出现未能预测到的安全问题。企业在撰写定期风险评价报告时使用真实世界数据支持临床评价,能够更好保障创新医疗器械的安全性。
医疗器械产品的复杂性、多样性导致其本身可能存在固有风险,还可能存在环境风险、使用风险,这些风险不可能完全依靠产品的安全标准来解决。为了更好控制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风险,我国逐渐在医疗器械安全标准及过程标准中引入风险管理要求。
2020—2021年,我国共发布GB 9706系列强制性标准31项,YY 9706系列强制性标准26项。其中,GB 9706.1—2020《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规范性引用了YY/T 0316—2016,风险管理要求对于GB 9706系列其他强制性标准也同样适用。这是通用安全标准首次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其规范性要求(第5章至第17章)需要结合风险管理过程来判定符合性,所有医疗设备制造商必须证明已经采用了正式的风险管理程序,在风险管理基础上的性能测试应当符合相关要求。
七成企业树立风险管理标准实施理念
全国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和通用要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1)采用问卷形式,针对2021年医疗器械企业对YY/T 0316—2016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共收到调研问卷191份。
风险管理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YY/T 0316适用于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调研结果显示,在上述191家企业中,认为应在设计和开发、生产、采购及供方控制、上市后监督等环节实施风险管理的企业数量占比超过70%;认为应在发生产品质量不合格或收到投诉时考虑风险管理的企业数量占比为60%~70%;认为在资源提供、使用、停用及处置等其他环节需要实施风险管理的企业数量占比不足60%。
企业在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实施风险管理时各有侧重,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相关法规推动企业必须按照标准要求进行风险管理,即对法规要求的符合性。例如,企业在申请注册产品时需要提交风险分析资料,在采购环节对供应商进行审核时要符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供应商审核指南》要求等。另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企业实施风险管理。例如,在YY/T 0287/ISO 13485认证中,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设计开发输出,采购过程和供方控制要求企业组织建立评价和选择供方的准则,并要与医疗器械相关风险相适应。由于认证过程会根据对最终产品的影响来评价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企业对相关条款的关注度普遍较高。然而,部分企业对于法规未要求的、审核关注度较低的资源提供、使用等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认知不足,导致相关风险管理措施实施不到位。
实施风险管理标准对产品安全和性能的影响
企业通过实施风险管理标准,在设计和开发阶段识别与安全有关的特性、已知的或可合理预见的危险,估计和评价相关风险,按照优先顺序采取固有安全设计和制造、防护措施,从而控制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有助于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性能。
调研结果显示,75%的企业较好实施了YY/T 0316—2016, 充分考虑了产品的安全和性能,有效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2%的企业部分实施了该标准,使产品在某些方面的安全性得到提高;8%的企业认为实施风险管理难度较大,这部分企业多为医疗器械产业链中的供方。
对实施风险管理标准企业获益的评价
企业获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YY/T 0316的企业更多是在社会效益方面获益。
调研结果显示,70%以上的企业认为,通过实施风险管理,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提高,并有效避免了由使用方式错误导致的设备故障,降低了企业的维修成本。同时,顾客投诉数量降低,对产品和企业的满意度升高,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企业在医疗器械招标采购中的优势大大增加。
风险管理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势在必行
目前,针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 14971—2019《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及其指南ISO/TR 24971—2020《医疗器械—ISO 14971应用指南》,SAC/ TC 221已将ISO 14971—2019等同转化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并将ISO/TR 24971—2020等同转化,对YY/T 1437《医疗器械 YY/T 0316应用指南》进行修订。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可满足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中不同主体的使用需求,为产业链各方实施风险管理提供必要条件;YY/T 1437经修订后,可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的实施提供更全面、更具系统性的指南。同时需要注意,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后,也将对该标准的应用提出更高要求。
企业应当在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加大风险管理标准实施力度,确保医疗器械产品安全、合规。《条例》对医疗器械提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基本要求;YY/T 0316及YY/T 1437为《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的基本原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过程方法,有助于企业精准识别相关产品全生命周期风险、与安全有关的特性,估计和评价与产品有关的潜在风险和危险情况,实施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并验证其有效性,设计更改风险控制措施等。总之,在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扮演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责任的组织应当全面了解并广泛使用风险管理标准,确保医疗器械产品安全、合规。
此外,企业应当以YY/T 0316为核心,并结合其他基础通用标准,系统实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相关标准主要包括:YY/T 0664—2020《医疗器械软件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YY/T 1406.1—2016《医疗器械软件第1部分:YY/T0316应用于医疗器械软件的指南》、GB 9706.1—2020《医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GB/T 16886.1—202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将于2023年5月1日起实施)、YY/T 1474—2016《医疗器械 可用性工程对医疗器械的应用》、ISO/TR 20416—2020《医疗器械 制造商的上市后监督》等。伴随人工智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应用,医疗器械产品系统越来越复杂,可能涉及软件风险、信息安全风险、人机界面可用性风险、生物学风险等。因此,在对医疗器械产品实施风险管理时,企业需要结合相关基础通用标准或产品标准进行综合安全考虑,将产品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摘自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