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深水区,高值耗材监控仍是重点。
01、 二级公立医院考核手册发布
4月14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国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3版)的通知》。
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共包含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28个(均为定量指标),其中国家监测指标21个。
此次修订内容包括补充及更新相关工作要求,涉及指标1-4、17、20、24、26共8个指标;进一步明确指标内涵,涉及指标4、7、8、10、16、18、26、28共8个指标;更新或增加指标脚注,涉及指标1-5、7、17、20共8个。
耗材治理方面,“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与“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两项指标较为关键。根据《操作手册》,前者需要监管比较,后者需要逐步提高。
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具体包括以下18种:单/多部件金属骨固定器械及附件、导丝、耳内假体、颌面部赝复及修复重建材料及制品、脊柱椎体间固定/置换系统、可吸收外科止血材料、髋关节假体、颅骨矫形器械、刨骨器、球囊扩张导管、托槽、吻合器(带钉)、血管支架、阴茎假体、植入式神经刺激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式药物输注设备、椎体成形导引系统。
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指标用于反映医院收入结构。《操作手册》显示,将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纳入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能够引导医疗机构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控制药品和耗材不合理使用,逐步优化收入结构。
据观察,以上两项指标同样也是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
02 、重点高值耗材,收入占比下降
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对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的规范成为一项重点。一方面,通过推进药品和耗材招标采购、流通、使用等方面改革降低费用,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检验价格;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
从调控结果来看,近年来,公立医院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逐渐下降,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则有所上升。
根据国家卫健委办公厅4月7日最新发布的《关于2021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2021年,全国二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30.72%)、人员经费占比(40.20%)均较2020年有所提升,重点监控药品收入占比(1.12%)、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30.45%)较2020年均有所下降。
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显示,2021年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为27.96%,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为37.13%,与2020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29.71%,较2020年下降3.04个百分点。
整体而言,公立医院的“腾笼换鸟”有所成效。但上述通报中也提出了医疗盈余率、科室设置完整度、信息化等方面的问题,预计将成为医院建设的重点关注对象。
例如,在信息化支撑方面,2021年仍有200余家二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等级为0级,未形成电子病历系统,医院运行相关工作基本处于手工记录阶段。在运营管理方面,有43.87%的二级公立医院出现了亏损情况。部分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在科室设置的完整程度、诊疗疾病的覆盖范围、能够开展手术和操作的种类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相比较而言,东北地区的二级公立医院在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出院患者三级手术占比等体现医疗服务水平和新技术应用效果的指标方面,明显低于其他地区的二级公立医院;东北、华东地区二级公立医院的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相对较低,且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相较2020年进一步拉大;西北、东北地区二级公立医院的医疗盈余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且区域内医疗盈余为负的二级公立医院比例相对较高。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指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二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二级公立医院能力提升。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聚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支持二级公立医院建设发展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有针对性地指导二级公立医院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和医疗服务能力。
要指导纳入“千县工程”的县医院落实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提升二级医院主要临床专科能力,补齐薄弱专科资源短板,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结合各二级公立医院的发展阶段和实际特点,指导和帮助医院因地制宜解决绩效考核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引导医院落实功能定位,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有效防范运营风险、化解债务危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附: